56岁的赵先生(化姓)患有冠心病多年,长期口服药物治疗,但心绞痛症状仍反复发作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近日,赵先生心绞痛再次发作,持续数十分钟,自服速效救心丸及硝酸甘油仍未缓解,家属立刻拨打120,将其送至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。
入院后,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仔细查看赵先生病情,考虑赵先生心绞痛症状典型,且伴有心电图ST-T改变,建议其完善冠脉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治。造影结果提示,赵先生回旋支中远段管状病变约80%狭窄,粗大的第一对角支中段85%狭窄。副主任医师李淮淮建议植入支架治疗,赵先生及家属认为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出血风险高,且后期并发症多,十分抗拒。

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意愿,介入医疗团队重新评估研判,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——药物球囊成型术。详细地介绍此手术的优势、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,医疗团队为赵先生实施了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。术中,心血管内科手术团队全神贯注、操作精准,在复杂的血管状况下,成功为患者开通狭窄病变的冠脉血管,扩张成形好,术后患者无心绞痛症状再发,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。
科普园地
冠脉药物球囊扩张(Drug-Coated Balloon,DCB)是一种新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,通过局部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再狭窄,无需植入金属支架,被称为“隐形支架”或“介入无植入”的典范。
一、药物球囊的原理
1. 球囊表面涂层:球囊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(如紫杉醇)和载体,可在扩张时快速释放药物至血管壁。
2. 短暂扩张,长效抑制:球囊扩张时撑开狭窄血管,同时药物渗透到血管内层,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,降低再狭窄风险。
3. 无异物残留:球囊撤出后,血管内不留金属支架或其他材料,保持血管自然结构。
二、适用人群
药物球囊并非万能,需根据病变特点选择,主要适用于:
支架内再狭窄(支架内血管再次变窄,传统支架难以二次植入)。
小血管病变(直径<2.75mm,支架效果差且风险高)。
分叉病变(血管分叉处病变,避免支架影响分支血流)。
高出血风险患者(如老年人、需长期抗凝者,减少术后抗栓负担)。
拒绝金属植入者(心理抵触或担心支架长期影响)。
三、手术步骤(与传统支架类似)
1. 术前准备:冠脉造影明确病变位置,评估适合药物球囊。
2. 预扩处理:先用普通球囊扩张狭窄处,确保血流恢复。
3. 药物球囊释放:将载药球囊送至病变处,扩张60秒释放药物。
4. 撤出球囊:药物渗透完成后,撤出球囊,结束手术。
四、药物球囊的优缺点
优势:
无金属残留:降低晚期血栓风险,血管保持弹性。
缩短抗栓时间:术后仅需1-3个月双抗治疗(支架需6-12个月)。
保留后续治疗机会:血管未植入支架,未来可灵活选择其他治疗。
心理接受度高:适合对异物植入有顾虑的患者。
局限性:
急性闭塞风险:术中可能出现血管撕裂,需紧急植入支架。
技术要求高:需充分预扩病变,避免药物分布不均。
再狭窄率略高:部分复杂病变的长期效果可能不如药物支架。
五、术后注意事项
短期服药:遵医嘱使用1-3个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。(具体因人而异)。
控制危险因素:严格管理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戒烟限酒。
定期复查:术后1、3、6个月复查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,必要时复查造影。
提示:淮安三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淮淮提醒,药物球囊是冠心病治疗的重大进步,但并非替代支架,而是补充。是否适用需根据病变类型、血管条件、患者需求等综合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