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地报告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(简称“发热伴”)。它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蜱虫叮咬为主要传播途径。
别恐慌!科学预防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,一起学起来!
一、牢记典型症状,及时识别信号
发热:体温≥38℃,持续不退
伴随症状: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酸痛
特殊警示: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下降、消化道出血等
划重点:若有蜱虫叮咬史或接触过患病动物,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!
二、蜱虫活跃季,防护做到“三不三要”
三不原则:
不穿浅色衣物(蜱虫易附着)
不进入草丛、灌木等蜱虫高发区
不徒手抓挠叮咬处(避免蜱虫头部残留)
三要措施:
要穿紧口衣物:长袖长裤、浅色衣物(便于发现蜱虫),扎紧袖口裤脚。
要喷涂驱虫剂: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液
要及时检查:户外活动后全身自查,重点查看头皮、耳后、腋下等部位。
三、万一被蜱虫叮咬,正确处理四步法
1.勿硬拔! 用酒精或碘伏涂抹蜱虫头部,使其松弛。
2.镊子夹取:用细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,水平匀速拔出。
3.消毒伤口:拔出后用肥皂水和碘伏清洗叮咬处。
4.就医观察:保留蜱虫尸体,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叮咬史。
四、高危人群注意:这些习惯要避开
畜牧养殖者、野外工作者、疫区居民需格外警惕!
避免接触患病动物血液、分泌物。
处理动物时不直接接触,戴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具。
五、预防核心:切断传播链,从细节做起
定期清理居住环境,减少蜱虫滋生。
宠物定期驱虫,避免蜱虫通过动物传播。
发热伴患者需隔离治疗,避免血液接触传播。
科学防护,远离风险!
转发提醒身边人,一起筑牢健康防线!
科普要点总结:
蜱虫是主要“帮凶”,防护从避免叮咬开始
早发现、早治疗,多数患者可康复
切断传播途径,守护自己与家人健康
关注健康,科学预防,让传染病无机可乘!